細菌的形態與結構(三)

2020-05-19 14:03:50 0

作者:陳錦英


第三節 細菌形態檢查法

顯微鏡放大法 細菌形體微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須藉助顯微鏡放大后才能看到。

1.普通光學顯微鏡 普通光學顯微鏡(light microscope)以可見光(日光或燈光)為光源,波長0.4μm~0.7μm,平均約0.5μm。其分辨率為光波波長的一半,即0.25μm。一般細菌都大于0.25μm,故可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

2.電子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是利用電子流代替可見光波,以電磁圈代替放大透鏡。電子波長極短,約為0.005nm,其放大倍數可達數十萬倍,能分辨1nm 的微粒。不僅能看清細菌的外形,內部超微結構也可一覽無遺。電子顯微鏡顯示的形象,可投射到熒光屏上,也可照相拍攝。當前使用的電子顯微鏡有兩類,即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SEM的分辨率一般較TEM低,但可清楚地顯露觀察物體的三維立體圖像。配合電子顯微鏡觀察使用的標本制備方法有用磷鎢酸或鉬酸銨作負染色、投影法(shadowing)、超薄切片(ultrathin section)、冰凍蝕刻法(freeze etching)等。電子顯微鏡標本須在真空干燥的狀態下檢查,故不能觀察活的微生物。

此外,尚有暗視野顯微鏡(darkfield microscope)、相差顯微鏡(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熒光顯微鏡(fluorescence microscope)和共聚焦顯微鏡(cofocal microscope)等,適用于觀察不同情況下的細菌形態和(或)結構。

染色法 細菌體小半透明,經染色后才能觀察較清楚。染色法是染色劑與細菌細胞質的結合。最常用的染色劑是鹽類。 其中,堿性染色劑(basic stain)由有色的陽離子和無色的陰離子組成,酸性染色劑(acidic stain)則相反。菌細胞富含核酸,可以與帶正電荷的堿性染色劑結合;酸性染色劑不能使細菌著色,而使背景著色形成反差,故稱為負染(negative staining)。

染色法有多種,最常用最重要的分類鑒別染色法是革蘭染色法(Gram stain)。該法是丹麥組織學家革蘭(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試圖用感染的組織進行細菌染色時創建的,至今仍在廣泛應用。標本固定后,先用堿性染料結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結晶紫—碘復合物;此時不同細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處理,有些細菌被脫色,有些不能。最后用稀釋復紅或沙黃復染。此法可將細菌分為兩大類:不被乙醇脫色仍保留紫色者為革蘭陽性菌,被乙醇脫色后復染成紅色者為革蘭陰性菌。革蘭染色法在鑒別細菌、選擇抗菌藥物、研究細菌致病性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革蘭染色法的原理尚未完全闡明。但與菌細胞壁結構密切相關,如果在結晶紫—碘染之后,乙醇脫色之前去除革蘭陽性菌的細胞壁,革蘭陽性菌細胞就能夠被脫色。目前,對革蘭陽性和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化學組分已十分清楚,但對革蘭陽性菌細胞壁阻止染料被溶出的原因尚不清楚。

細菌染色法中尚有單染色法、抗酸染色法、以及莢膜、芽胞、鞭毛、細胞壁、核質等特殊染色法。


孚諾產品AI助手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